暑假到了,又是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候,怎么和娃和平相处?这份攻略请收好。
最近各地学生陆续放暑假,家里的画风突然变成了这样:
四川成都有位妈妈,被7岁儿子暑假期间不停的"妈妈妈妈"搞得快崩溃,最后和儿子签了份 ** "不要喊妈条约"。 **
张鹿(化名)是个文字工作者,平时在家办公。
展开剩余91%儿子7岁,刚上小学一年级。
老公是工程师,经常出差不在家。
家里没老人帮忙,基本都是张鹿一个人带娃。
"可能是天天腻在一起的缘故,这孩子对我依赖性特别强。"自从放暑假,不管学习还是生活,儿子三句话不离"妈妈",张鹿简直要疯了。
工作时总被打断,根本没法专心。于是她跟儿子好好聊了聊,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,制定了这份"不要喊妈条约"。她说,希望儿子能独立一些,别什么事都依赖妈妈。
"条约"一共十条,涵盖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:
"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,别喊妈!" "早上起床自己洗漱,打开衣柜找衣服穿,别喊妈!" "实在搞不定的问题,等爸爸回家再说,喊爸!" ……张鹿说,"条约"实施后,儿子喊妈妈的频率明显下降了。
看完张鹿的故事,网友们纷纷表示:天下的娃都一个样啊!
暑假来了,家长天天和孩子腻在一起,本来应该是温馨的亲子时光,结果一不小心,家就变成了"战场"。
不少家庭在假期里矛盾不断,亲子关系紧张度飙升,而孩子各种坏习惯的滋生就是罪魁祸首。
怎么防止孩子在漫长暑假里养成坏习惯呢?
下面这些建议,各位家长可以参考参考!
晚上不睡,早上不起
一放假,很多孩子的作息就彻底乱套了。
偶尔熬个夜、睡个懒觉当然没啥大不了,但要是天天凌晨才睡,中午才起,那问题就大了。
"反正放假了,让孩子多睡会儿,好好玩玩呗。"不少家长抱着这种心态,任由孩子这样"放飞自我"。
可这种作息混乱不光伤身体,更容易让孩子变得懒散,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
更要命的是,开学后孩子很难适应学校的作息,得花好长时间调整,既折腾又耽误学习。
• 建议:制定"假期专属规矩"假期确实可以比平时松一些,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,适当放宽也无妨。
但这不等于假期就能没规矩,而是要有"假期版规矩"。
就拿睡懒觉来说,关键不在几点起床,而在每天都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,而不是想睡到啥时候就睡到啥时候。
沉迷手机、电脑和游戏
假期里,有些家长每天都得冲孩子吼好几回,为啥?
因为孩子在家不是打游戏,就是看电视。刚关了电脑又开电视,刚关了电视又拿起平板。
电子产品24小时霸占着孩子的生活,所有空闲时间都被虚拟世界填满。
说实话,不管大人小孩,天天泡在电子产品里,都没啥好处。
对孩子来说,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伤眼睛,还会严重影响专注力,有些孩子因为沉迷网络,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,不愿意和人交流。
• 建议:和孩子"约法三章",找到手机替代品想让孩子远离手机,家长得学会立规矩,同时帮孩子找到比手机更有趣的事。
首先,和孩子"约法三章",明确规定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时长,家长执行时必须态度坚决,不能妥协。
同时,家长也要以身作则,合理使用电子产品。如果孩子在学习,爸妈却在刷手机,孩子肯定不服气。
还有个有效方法就是找手机替代品, 比如陪孩子做游戏,一起看有趣的绘本,带孩子爬山、踢球、逛博物馆等,帮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,接触更好玩的事情。
经常晚归
孩子中午睡醒,刚爬起来就急匆匆出门找小伙伴玩,很晚了也不见回家。
家长一遍遍打电话催,电话那头总是:"马上到了"、"已经在楼下了"。
结果到了晚上十一点多,孩子才偷偷摸摸溜回家,一开灯,爸妈黑着脸坐在客厅,又是一场家庭大战即将爆发……
• 建议:假期安全最重要,必须限定晚归时间对于孩子晚归时间必须有底线,而且要严格执行。
假期里,家长可以给孩子一定自由空间,但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,知道孩子去哪儿了。
家长可以跟孩子说清楚, 了解去向不是为了监控你的一举一动,而是为了确保有突发情况时,爸妈能第一时间帮到你,保护你的安全。
只顾着玩,忘了学习规划
学校给孩子布置了假期作业,总有很多孩子喜欢拖到最后,假期最后几天才慌慌张张赶作业,甚至熬夜狂补。
暑假是拉开孩子差距的关键时期,和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很有必要。
但要注意,学习计划别安排得太满,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接受能力。
• 建议:"番茄钟作业法"治拖延症"番茄钟作业法"就是把作业分解成15分钟(小学生)或30分钟(中学生)的小块。
孩子专心写作业15或30分钟后,可以休息5分钟,这算完成一个"番茄"。
哪怕作业没做完,也要按时休息,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时间。完成4个"番茄"后,可以休息15到30分钟。
对大量作业的恐惧和抵触是导致拖延的主要原因,"番茄钟"的设定就是帮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"当下",而每个番茄间的小休息也是个小奖励,让下一个"番茄"更有动力。
几乎不看书
每次放假回家,孩子们最有"仪式感"的事就是:搬一堆书回家,觉得自己会好好学习。结果呢?有多少人是把书原封不动又搬回学校的?
阅读是锻炼孩子思维的最佳方式,因为在阅读过程中,孩子始终处于思考状态。一个经常思考的孩子,大脑细胞肯定很活跃。
可如果孩子不爱读书,不爱学习,长期不动脑,就会加速大脑退化,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迟钝。
• 建议:榜样示范+奖励机制首先,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。一个经常在孩子面前看书、读报的父母,肯定会有一个爱阅读的孩子;反之,如果父母不爱看书,不爱学习,孩子也肯定不喜欢阅读。
其次,不妨和孩子商量假期阅读计划,让孩子把想读的书列个清单,贴在房间墙上,每读完一本,自己打个√。
坚持阅读不容易,有时候需要点奖励刺激,可以设置完成一定阅读量奖励一顿大餐、一个玩具或者一次旅行。
饮食不规律,"疯狂"吃零食
很多熬夜的孩子,第二天通常都不吃早餐。
而早餐是大脑活动的能量来源,如果不吃早餐,身体无法提供大脑需要的血糖,孩子就会感到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也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吃饭时,不停往孩子嘴里塞食物,"多吃点、再吃点",生怕孩子饿着。
殊不知,吃太饱特别伤大脑!长期吃太饱,容易导致脑血管硬化,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下降。
当然,还有些孩子除了饮食不规律,就是"疯狂"吃零食,暴饮暴食,油腻生冷的东西吃太多。
• 建议:假期更要关注孩子健康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每天按时吃早餐,保持正常的身体运转节奏。同时要给孩子合理安排饮食,以清淡为主,蔬果搭配,营养均衡。
最重要的是, 不管在家还是出去玩,都别因为某样食物或特色小吃好吃,就让孩子吃撑了!
总"宅"在家,无所事事
假期里,很多孩子喜欢"宅"在家,上网、看电视、玩手机,或者啥也不干,就在家里发呆。
他们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说好要见的人、要去的地方、要学的东西,到头来,没一件事能坚持下来。
这样下去,孩子不仅缺乏身体锻炼,也容易变得内向、怕生、不会和人交流沟通。
• 建议:假期是绝佳的亲子活动时间家长周末有空可以带孩子去公园逛逛,或者安排些体育锻炼,连逛街都算是一项"运动"。
家长要上班时,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,还可以鼓励他和小区里同龄孩子一起玩,小朋友之间的追逐打闹,自有他们的乐趣,也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。
孩子见得多了,听得多了,不仅眼界开阔了,心态也会越来越好。
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
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辛苦了一学期,假期就该好好放松,于是就一味宠着孩子,什么都给他们安排好,不让吃一点苦,受一点累。结果孩子在家个个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
还有些家长甚至允许孩子作息混乱,玩耍没节制。
家长总觉得这么短的时间,稍微宠一下不会有啥影响。殊不知,这种无微不至的"关爱"也是一种伤害,因为它剥夺了孩子锻炼"自理能力"的机会。
• 建议: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不仅会让孩子生活能力变差,还会让孩子缺乏责任心。
虽然在父母眼里,孩子永远是孩子,但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们成长,而不是让他们躲在父母羽翼下坐享其成。
所以,家长要"狠点心",不能太宠着,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,还是要让他去做。
比如,可以让孩子做些家务,也可以让孩子管理自己的事情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家庭归属感会越来越强。
和父母对着干
有些孩子平时住校,很少和家长见面。父母本想利用假期好好补偿一下孩子,没想到,迎来的却是没完没了的争吵。
最后,家长不开心,孩子也委屈。孩子觉得爸妈管得太多,还唠叨个没完;父母又觉得孩子不懂事,不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。
• 建议:试着温柔一些,少唠叨放假了,父母和孩子有了"深度接触"的机会。但不少家庭恰恰在这"深度接触"期暴露了问题,假期成了亲子冲突的高发期。
当家长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时,父母别太强势,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,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。
家长可以学着用"我觉得""我认为""也许""可能"等来表达自己的态度,当你温柔起来,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,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。
暑假里,父母应该怎么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,让他们度过一个健康、有意义的假期?可以和孩子做这几件事。
1.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
利用假期,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调研活动。比如,很多社区或单位会举办各种比赛,像乒乓球、演讲、朗诵、绘画、书法等,积极参加这些活动,促进全面发展。
2. 积极沟通亲情
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、走亲访友,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,还能培养孩子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,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3. 积极发展培养爱好
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需求,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,陶冶情操、磨炼意志,比如:轮滑、游泳、篮球、足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4. 吃苦耐劳生活自理
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,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,树立"我的生活我做主"的意识,提高抗挫折能力,让孩子有自主能力,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,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5. 合理规划暑假
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作息时间表,安排好起床、锻炼、吃饭、学习、休息等生活内容,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、快乐的暑假
发布于:广东省我要配资-股票开户-成都股票配资公司-杠杆股市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